欢迎来访昆山若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

139-6242-7896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无怨的意境和分析性态度

无怨的意境和分析性态度

2017-01-16
2549次



   大学第一年收到一挚友的新年贺卡,贺卡背后挚友用漂亮的钢笔书法字写道:“愿你用无怨的青春,踩出一个多彩的季节。”在那之后的许多日子里,我时常将这句祝福来回反复咀嚼和品味,感回味无穷,尤其“无怨”和“多彩”两个异常浪漫的词语,勾起我心中无限遐思,也带给我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意境。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后,我愈来愈发现,这样美丽而奇妙的意境,也会出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04年8月在北京参加中国—挪威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的*后一期,我们B组的挪威老师Varvin教授在一次小组督导中,语重心长地对大家提到分析师在治疗中需要注意到的两点,翻译过来大意是:   
    一,永远不要责怪病人;二,永远不要让病人觉得她(他)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两点用极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对分析性态度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何谓分析性态度?分析性态度(analytic stance),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设置之一,它是一种非道德性、非评判性的态度,随着时间流逝,这一态度可通过解释为病人所内化,用于修正或替代随同病人而来的那些苛刻评判、嘲讽和目空一切的超我。它包括尊重、警醒的关注,*重要的应是无侵入性。(摘自《精神分析导论》,Jane Milton, Caroline Polmear, Julia Fabricius著,施琪嘉 曾奇峰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该如何培养这一态度呢?在多年实践中,我倾向于认为,分析性态度的学习和培养,有赖于分析师在生活中时时修炼和体会一种无怨的意境。
    至于如何修练,一个至关重要的做法就是:在任何时刻,永远都不去怨天尤人。曾奇峰有一次来白云心理医院督导,他在督导过程中听到某成员对生活环境的一点抱怨,也顺带强调了这一不怨天尤人的态度。他说治疗师不要怨天尤人。之后我常拿这句话同医院一些年轻同行交流。任何一个大师的人格特质都会同其抱持的理念息息相关,的确如此。曾奇峰在督导中提倡不怨天尤人的态度,这是他的理念,与此同时,作为曾相处多年的老邻居,凭着在生活中的相处经历,我也意外地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他本人在生活中确实具备这一无怨的姿态和风格,至少就我耳闻目睹的事实来说,我还从未听见过来自他那里的任何抱怨,哪怕在他遇到极端不顺心的事情之时。这一点令我特别敬佩,因我并不总是这样。我会在不经意中不知不觉流露对于环境的不满并为之抱怨,而且当时的自己竟全然不知,仅在事后反省之时才有所醒悟与觉察。吴和鸣也是一位备受我尊敬和喜爱的治疗师,在跟他的交流中,你同样听不到任何埋怨,进入你耳际的,更多是那些幽默的自嘲,和他憨态可掬的笑容。想起好多年前在武汉中德工作,特别不喜欢看到别人的物品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一天清晨交班前又目睹自己办公桌上别人的杯子,忍不住没好气地抱怨道:“不知道这是谁的杯子,总是放我桌上!”刚好吴和鸣医生当时也在场,他听后二话没说,就轻轻将杯子移到了大家公用的桌子上。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有比较才有鉴别啊,见到吴和鸣的这一举动,内心不禁为自己的抱怨感羞愧万分,如果拿这个时间用来做些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是会更好吗?   那一刻,吴和鸣举手投足间所呈现的风貌,让我重又再次感受这无怨的奇妙意境。生活中的他尚且修炼到如此境地,治疗中的他想来就更不用说了,也无怪乎来找他作治疗的来访者数目向来都是*多。
    说到底,其实对任何东西任何人,我们都可以不去责备和抱怨的:先天的,后天的;自己的,别人的;社会,家庭;父母,孩子;工作,生活;理想,命运;朋友,同事;对手,敌人……   怨他人,只会让你疏远和他人的关系;怨自己,只会让你陷入无休无止的忧郁;怨命运,你依然走不出现实的困境;怨社会,你仍需要作出适应社会的努力……   埋怨和责备,向来都无济于事。作为治疗师,不妨在生活中多加体会一份无怨的意境,如此不断修炼一种无怨的姿态,一旦这一姿态被练就和塑造成一种新的习惯和风格,既可增加生活中的幸福与乐趣,也有助于在治疗中愈加从容自如地展现和保持分析性态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