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昆山若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

139-6242-7896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游戏育儿方式的价值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昆山若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13962427896 (微信同号)     

E-mail:911658170@qq.com

网址:http://www.ksruogu.com

地址:1、昆山城西万象汇附近 2、昆山城东世茂附近 3、昆山城中西大桥附近    

游戏育儿方式的价值

2017-01-16
5824次



还记得孩子在襁褓中,对你满含爱意的凝视吗?
还记得他蹒跚学步时,摇晃着扑向你怀里的情景吗?
还记得在床头跟她讲故事的温馨时光吗?
还记得与孩子手拉着手,谁也不做声,一起散步走过的那条小路吗?
身为父母的我们一想到这些温暖的场景与时刻,再苦再累,也会觉得值得。
但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我们更经常地发现,自己与孩子陷入了战争状态,并且情况越来越糟,所渴望的亲密交流变得遥不可及。我们都品味过其中的苦衷:婴儿期怎么哄都没法让他安静,稍大点后她就开始发脾气、耍性子,读小学三年级了睡觉前还要生气,十二岁时则开始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个人闷闷不乐。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变成为“无理取闹、惹事生非”。他们或者抑郁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沉溺于电脑游戏。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那份深厚的父母之爱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气恼、烦躁、甚至愤怒。我们要么惩罚孩子,要么唠唠叨叨,要么就说:“好吧,你就自己待在房间里吧。”我们之所以从孩子吼叫,是因为无计可施,或者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感到山穷水尽,很难再获得孩子的信任,因此我们无比孤独。我们很想重新联结起亲子之情(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抱有同样的愿望呢?),但我们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做。我们仍然爱着孩子,但那曾经清澈纯真的凝视,却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记忆。如果还记得什么,那可能只有甘苦参半的回忆,而那种亲密之情,似乎再也找不回来。
几经探索之后,我们终于发现:游戏--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不过,游戏对于成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孩子和大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也还是陌生,他们就像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我们都觉得对方所热衷的事物太无聊、太奇怪:她怎么可以为娃娃穿一下午的衣服?而他们又怎么能整个晚上都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聊天?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简单的互动,却时常因为我们自己心中的迷惑和低落,而变得遥不可及。我们成人常常觉得,现实生活中早就没有游戏的空间了,压力、责任与工作让我们很难再去发现乐趣。在一天的辛苦工作或者家务琐事之后,即使我们坐下来想和孩子一起游戏,也往往会因为疲惫不堪而容易失去耐心,*后只能作罢。有时,我们可能也很想满足孩子的心愿,但是一旦孩子不能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事,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心烦。
在我们当中,有些父母生性好强,不能放下他们强烈的控制欲,也让自己无法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他们想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地抛球,而孩子却只想着“警察抓强盗”的游戏。我们发火了,泄气了,感到彻底失败了。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可我们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又能坐下来多长时间,不发火、不生气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弹球、娃娃或者其他游戏呢?在我们心中,完成手头的工作或者做好一顿饭,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干脆走开不管孩子。
 
孩子为什么游戏?
有一些孩子是领导者,而另一些则是跟随者;有一些喜欢过家家,而另一些热衷于踢足球,但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热爱游戏,在两三岁的时候,这一点尤为明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意出入。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不同于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般来说,一个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有着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就像一个成人没能力工作、或是不愿意谈话的情况一样。受到过严重虐待、或不被尊重的孩子,需要首先学会游戏,才能从游戏治疗中获益。这些孩子为什么对游戏感到格格不入呢?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童年。更糟的是,游戏孩子充当童工,为有钱人的玩乐提供服务。
 
许多学者都把游戏描述为一个充满魔力和想象的场所,孩子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的释放,从而成就自己。心理学家维吉尼亚。阿克斯莱在一本有关学前孩子的书里说:“他们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然后安全地爬到山顶,向世界大声地宣布说: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我也可以再把它夷为平地。在这里,我*大!”
 
游戏当然具有好玩的一面,但是,它同时具有深刻而复杂的重要意义。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与鼻涕虫和树木不同,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进行,但许多学习则在游戏中发生。人类的童年期之所以越来越长,为的就是使人拥有更多的游戏时间,即学习时间。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由于,即使是*平常的游戏,其中也蕴含着层层深意。
 
举一个*简单的游戏做例子,亲子间相互抛掷垒球。假如父母能像用显微镜观察事物那样认真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就能通过孩子的一个接球动作,而了解到他当时许多的心理与情绪。孩子正在训练手眼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父亲与孩子玩得非常开心;经过苦练,孩子终于掌握一个新技巧,还得意地露了两手;垒球飞来飞去,划出美妙的弧线,就像架起了一座亲子间的空中桥梁;父亲的夸赞,如“漂亮”、“接得好”,都会给孩子带来自信,并对父亲产生信赖感。
 
简单的一个游戏也可能隐藏着强烈的情绪暗流。有一位向我咨询的父亲,描述他儿子怎么用力掷球给他。他从儿子掷球的力道看出孩子很生气很沮丧。一起分析后我们发现,孩子其实很可能是在问:“你能够接住我投给你的球吗?我对你是不是太情绪化了?我这样发泄情绪合适吗?你不会以为我是发火吧?”另一位父亲提到,她的孩子很喜欢玩接球,但是一旦他漏接了,泪水便会忍不住落下来,而且还发起无名火:“我叫你投得低一点,但你从来不听!”这个例子中的孩子所发泄的情绪,跟垒球游戏毫无关系,他是将别处积累的情绪借机发泄了出来。
 
并非所有的游戏都包含以上那么多含义,但是通常,所有游戏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有意义。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就像幼师们从厮打中获得的学习一样。不同的是,人类世界的儿童们不仅学习相互争吵,也学习和谐相处,过家家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尝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
 
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黑猩猩喜欢在同伴的手掌上瘙痒,特别是它们刚吵完架的时候。因此,游戏的第二个意义可以归结为:满足人们对亲密情感联结的无尽需求。这一点对人类来说格外重要。
 
游戏对儿童的第三个意义,可能也是人类特有的,就是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过得不怎么顺心,回到家里,他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给你。他们可能把学校的遭遇唠叨一番,更可能的是迁怒他人;他们或者把自己锁在屋里,或者大闹一场。但孩子也经常自发地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放松自己。他们可能会坐在电脑前,对着外星入侵者来一阵狂轰滥炸;大孩子们也许会打电话跟朋友聊聊天。他们也可能“表演”上课的情形,所不同的是由他们自己来扮演老师。通过假装扮演老师,孩子重新回顾了故事的经过,不过这一次的故事中,掌控者是孩子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情也就逐渐恢复过来。难熬的一天过去之后,将自己托付给安静的故事书,或者痛快地打一场激烈的网球,也是有效的办法。
 
培育亲密,不再孤寂
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人们在玩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出亲密的感情,如躲猫猫、捉迷藏。在我的咨询职业生涯里,我就遇到过一个孩子,他发明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游戏,来增进亲密感。他先让爸爸妈妈坐在长沙发上,然后向他们发起冲锋,落在他们中间的空隙里。*后就是经过一场“肉搏”大战,看爸爸妈妈谁能先把他抢过来。其实,这个游戏就是一场好笑的另类拔河比赛。游戏一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佳方式之一。如果你问学龄儿童什么是游戏?他们会说,游戏就是同朋友一起做的事。
 
我女儿五岁左右时热衷于“幻想游戏”,或者称为“假装游戏”。在我对她感到失望生气时,有时她会对我说:“我们假装我是你女儿,你是我爸爸,然后你在生我的气。”我心里说,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假装。但是,很快我的怒火就不见了,两个人都喜笑颜开。我女儿很聪明,用游戏的方式把我们从一触即发的瞬间拉回来,转而还能增加彼此的亲密感。
 
但是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总是这样,让孩子走出阴影有时并不容易。有些孩子孤独时会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与人相处时却变得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他们的不安与恼怒甚至惹人生厌,但那其实都在表达,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游戏时间,而不是惩罚了事,或者索性撒手不管。
 
当孩子倍感孤寂之时,他们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暮气,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两种情形都不正常。
寂寞的孩子说:“我好烦。”
十二岁的孩子哭诉:“没人喜欢我。”
一个家长说:“我不知道我三岁的孩子在想什么。他看起来好难过,却不告诉我他怎么了。”
你试着要女儿打电话给朋友,她尖叫:“我不要,万一她不在家怎么办?”
一个八岁的孩子总是在运动场的角落里站着,即使他认识那些在玩的孩子,他却还是说:“我不喜欢玩足球。”
 
对于这些孩子的的孤独感,大人*有可能的反应是生气或担忧。我们大都会把重点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藏的痛苦;或者,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也无能为力。对任何父母而言,这些都是*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那把钥匙,帮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的世界。游戏力,可以成为这把钥匙。
 
 
培育自信,不再无力
你怎么看待孩子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呢?许多人立刻想到的是,孩子开始对身体好奇了,“我看你的身体,你看我的身体”。医生看病的游戏,是孩子了解自己身体的一种途径,而大人们却感觉很难掌控这类生理知识游戏的尺度。其实不必如临大敌,说到底,这不过是过家家的又一内容。日常家庭生活里发生的种种情形,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想知道一切的究竟。通过游戏,他们学会了做饭烧菜,清洁整理,上班下班,争吵辩论,看护婴儿。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都看在严厉,学在心里。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孩子也靠游戏认识世界。两岁的小家伙把食物扔到地上,为什么我们大人不会感到有趣?因为我们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而且我们又得擦地板了)。但作为孩子,他并不知道。食物掉到地上一百次了,他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世界对他而言是全新的、有趣的,到处都等待着他去发现,包括我们喝止他的表情和声音,对他们也是新奇的经验。
 
大孩子将游戏定义为自己与朋友一起做的任何事情,而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却是他选择去做的任何事情。游戏之所以有魅力,部分原因应归结为这种主动选择。如果你做什么你都能主动选择,你就更可能完全投入进去。
 
当然了,在收获这个结果之前,肯定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很难挤出时间来。但其见效之快,完全值得一试。拿我来说,如果把我以前花在唠叨、发脾气以及不停催促的时间加在一起,那么我现在的时间投入回报率,已经是高得惊人了。
 
挫折感过强,不能通过玩游戏而去了解世界的孩子,通常只能陷进一种困境,我们在此称之为“无力感的塔楼”。草地和运动场固然充满魅力,但站到上面去玩,也需要勇气和自信。被挫折击败的孩子,无法玩耍得酣畅自如,他们怯懦而无力。有时,他们也许会表现得胆大包天、任意妄为,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度的无力感。如果孩子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对这个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他就会逃避:“我不想要!。。。。。。”“我不会。。。。。。”“汤米在打我!”这些都是他们的口头禅。
 
治疗这些孩子的无力症,我们的药方就是:全身心地与孩子一起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
 
重返快乐,不再悲伤
能够光明正大地了解到身体的隐私,不过是孩子玩看病游戏的目的之一。而有时,孩子要扮演医生,并假装真的有人生病了,这就是他们借助游戏,从或轻或重的坏情绪当中复原的典型例子。一个三岁孩子在诊所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护士,那个给他打针的人。那谁会被打针呢?他的第一选择通常是爸妈或是别的大人,如果没大人在场,他会拿一个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那他会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边装得你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令人满意。被打针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是无能,使他想到过去的那些小挫折,想到自己不能选择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以及其他数不尽数、无法由他决定的东西。去医院当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却是强大无比。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里振作起来的要求却很真切。孩子选择这个幻想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不仅仅是好玩而已(尽管孩子在这个过程里找到了不少乐子),而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的笑声释放出来。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玩这个游戏的原因。
 
如果孩子因为尝试用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修复,而遭到了大人的打击或者惩罚,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退回到自我的封闭世界。以后,他尝试的就可能是一些不怎么好玩的方式了,例如找一根真正的针,扎小朋友或者家里的猫。他们会暂且把情绪先压制下来,但等到下次去看医生时,他就会在诊所里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恐惧心理,暴力倾向,情绪失控时,我们自己却不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并分析一下。我们不会反思,孩子*近有合理而足够的发泄渠道吗?有讲述心事的充分机会吗?我们通常只停留在行为问题的表象层面,因为那是*让我们生气和担忧的,但绝不会想用游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
 
因为在童年时受了伤害,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数以千万。没有人能事事遂愿,也没有谁的童年一直都是欢声笑语,能够永远都不吃点亏受点委屈。事情还不只是这样。除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创伤之外,孩子每天还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信息,需要转化吸收;在他们的生活周围,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新鲜事物,需要筛选分类。游戏作为孩子的*爱,这时就能帮上他们的忙。做游戏既能帮助孩子心理治疗,又能为他们处理信息,一举两得。
 
快乐的游戏可以方便地把一些小困扰解决掉,但是如果孩子长时间陷在负面情绪中,就很难快乐地游戏。再次强调这两个概念,他们处在孤寂感和无力感的困境里,找不到出来的大门。区别孩子究竟是孤寂还是无力,并不十分容易。比如一个一年级孩子,只要老师不在,就欺负其他孩子,那么他是一位举得无法融入其他孩子,但却意识不到这样做只会使自己更加被排斥呢?还是他在实验他自己的力量,看看能有什么后果,别人会有什么反应?
 
那些心灵遭受过严重伤害的孩子,会花很长时间沉陷在孤寂和无力的情绪里,而少有甚至没有时间,来自由地游戏。
 
即使那些成长*健康、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当感到害怕、被压制、或者被冷落的时候,也会遭遇到孤寂感和无力感的障碍。想象一下,孩子过完了糟糕的一天,他们是不是好像失去了开心玩游戏的能力?他们是不是好像更愿意躲起来,或者攻击别人,不断地惹你生气?他们是不是失魂落魄,压根提不起劲,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也许他们是麻木了,喃喃重复同样的话,或者反复玩同一个游戏,想不出新点子,开心不起来。有可能他们的游戏看起来比平常更疯狂更鲁莽。这些都是孤寂感和无力感的征兆。
 
如果孩子不能运用游戏使自己康复,他就可能被坏情绪淹没,乱发脾气。他们可能把气撒到别人身上,到处顶撞他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有些孩子则会躲进房间里,把所有的情绪出口都统统封堵起来(双目无神地看着电视,强迫性地不停换台)。他们看起来无精打采,了无生气。这一类情绪症状经常被大人忽略,因为“安静”的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但这种情绪可不好受。
 
当孩子把自己关在孤寂、无力的城堡里面,把吊桥收起时,做父母的该如何帮助他们呢?我们可能也会觉得无能为力,放弃了事。我们甚至会躲到自己的城堡里,这样一来,面对孩子时就更加没有底气。
 
参与孩子,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乖僻的行为里解救出来,重建联结,重获自信,游戏是*好的方式之一。


标签